作者走訪許多國家,想了解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得分高的國家,是怎麼進行教育的。作者的第一站是芬蘭。
<<發現孩子的亮點>>
孩子為什麼沉迷於電腦遊戲,因為他們所面臨的情境擁有三大條件: 一、目標清楚可循;二、行動過後得到立即回饋;三、挑戰與技能之間達成平衡。符合這些條件容易促發
<<讓大象動起來>>
如何讓外在動機轉換成內在動機,其核心也就是從人類的生理需求(給吃的、避免懲罰)出發,提升到愛的需求(認同感、歸屬感;讓學生有同學幫唱生日快樂歌、團體競賽)、自尊需求(被他人肯定、不想輸;讓學生在第八節課吃雞排、有特權如午休到辦公室聽音樂吹冷氣)、知的需求(好奇心、想挑戰、成就感;提供有獎徵答、老師有技巧提問)、美的需求(欣賞自己;學習欣賞別人與自己的優點)最後是實現自我的需求(有目標的責任感;孩子自己決定想成為世界冠軍、想回母校分享自己的故事)。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從重視自己內心的情緒勞動,承認情緒勞動的價值開始。我們之所以投入情緒勞動是因為我們關心,而且我們關心的事情很重要,它讓我們深入參與生活、家庭、孩子,從事情緒勞動不止是為了維持事情順利運作,也讓一切保持聯繫,讓我們所愛的人過得更好。
<<從讀到寫 林怡辰的閱讀教育>>
作者林怡辰是小學老師,曾在資源稀缺的偏鄉教育推動閱讀,一開始遭遇家長的反對,因為家長辛苦工作是希望孩子能靠成績 …
幸佳慧老師演講摘要 (2016)
研究顯示嬰幼兒閱讀能提升諸多能力,包括最基本的聽說讀寫,到個人情緒管理、溝通、表達、肢體統合、察覺周遭環境變化及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即用他人情境思考的能力,類似同理心、換位思考)能力。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作者李儀婷先前也出過教養書,我覺得<<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比<<孩子永遠是對的>>, …
<<動得多,孩子更好教>>
幼兒六歲以前體驗過多少遊戲、有多少不同運動經驗,對於他這輩子的運動機能好壞,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跟孩子對話的目標是什麼?
有人說,一本書只要有一句話能改變你的觀念,就值得了。最近聽李崇建老師的演講,聽到其中一句話時,腦中出現「噹~~ …
跟孩子一起學習
好好地、把自己當作學生,跟小孩一起學習,就像上次跟小孩一起打棒針那天,小孩的學習態度有很明顯地正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