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分享

幸佳慧老師演講摘要 (2016)

一、英國vs.台灣推廣嬰幼兒閱讀的作法

研究顯示嬰幼兒閱讀能提升諸多能力,包括最基本的聽說讀寫,到個人情緒管理、溝通、表達、肢體統合、察覺周遭環境變化及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即用他人情境思考的能力,類似同理心、換位思考)能力。英國瞭解到嬰幼兒閱讀的重要性後,開始推行孩童閱讀書袋,概念類似我們的「閱讀起步走」活動,家有0~5歲孩童的台北市父母到市立圖書館都能領取贈書一本。但誰會去圖書館領書?是資訊發達,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因此環境好的孩子資源更多,反之則更少。英國作法比我國細膩之處在於他們從醫療院所著手發書。為什麼是醫院?因為剛生小孩的父母最聽醫生的話,醫生說嬰兒閱讀很重要、對小孩好,父母就會去做,而且這樣發書最能普及到所有新生兒。另外,我們發書的對象是0~5歲,書本內容較偏向大小孩,所用語言為中文;英國發書對象及內容有所區分,0~18m(在醫院發)、18~24m(在day care發)、2~4歲(在幼兒園發)…直到11歲的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書,11歲的小朋友如果要領書,必須自己上網登記,培養他們獨立自發精神。英國發的這些贈書,語言包括27種,其中中文還有繁體中文跟簡體中文兩種,他們希望在英國出生的小孩,去除掉語言的隔閡,讓媽媽可以為孩子用他熟悉的語言讀英國文學,這些孩子能對英國文化認識,進一步產生認同。如果小孩有特殊需求也沒關係,英國對於聽損兒、視障兒都備有能符合他們需求的贈書,他們不止照顧各種族群下健康的孩子,也在乎身心障礙者的教育。

二、嬰幼兒閱讀的好處

攝影師:cottonbro,連結:Pexels

人的大腦不是生來就會閱讀的。閱讀需要的腦部及各種器官活動是很高階複雜的,需要同時用到聽覺、視覺、手部動作(翻頁)、理解文字、圖片與文字連結、文字與生活連結、推理故事發展、感受角色心情、知道作者透過故事想要傳達的隱喻等,這些要啟動到的腦部區塊都不同。孩子剛出生前六個月看不清楚,但聽力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發展了。透過跟嬰幼兒互動說故事,讓他們形成閱讀腦,當他們一次一次經歷媽媽把自己抱在大腿上坐著,拿出一本書,用一個特殊語調念阿念,講阿講,把書上的世界跟真實生活做連結,慢慢地嬰幼兒就能被特化,當他坐在媽媽大腿上,看到媽媽拿書,他就知道要聽故事了,腦部就準備好啟動那些要聽故事的區塊,更久後他就自動化自己去拿書了。而腦部活動就在每一次高品質閱讀下運作,神經髓鞘的連結不斷增強,腦部各個區塊都在活化,孩子的反應就越來越快,思考能力也越來越強。

三、何謂高品質閱讀?

像言情小說太過直接描述他愛她她親他就不算啦~高品質閱讀指讀具有文學性語言的書,或透過書中迂迴婉轉地形容,可以讀出主角心境變化等,需要稍微思考一下的書。閱讀這些書,能讓孩子擴充字彙量(日常生活不會講到叢林、沼澤等詞)、具有抽象概念(他傷心、沮喪、喜悅)及情節發展邏輯,有助其發展心智理論能力。有了同理心,孩子的人際關係、群體生活就不會有太大問題,社會上的傷害事件應該也會隨之減少。幸佳慧老師努力推行嬰幼兒閱讀,在台南已經成功,高雄似乎是明年可以開始對新生兒發贈書。硬體上慢慢有準備(但其實還有很多縣市沒有,有興趣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阿~),但嬰幼兒畢竟還不會自己閱讀,必須有人帶領。照著書本念故事是一種方式,我以前也這樣讀,雖然也有好處,但是很多書這樣讀其實少了很多跟孩子互動,讓他發想的機會,有時還會破梗,少了許多閱讀的樂趣。幸佳慧老師用「晚安猩猩」、「抱抱」、「哇哇大哭」、「分享椅」等書為例告訴大家可以怎樣帶孩子閱讀。一言難盡,需要不斷練習。

四、關懷弱勢兒童從帶領嬰幼兒閱讀開始

最後老師分享了一個例子很感人,有群志工媽媽到台南一個收留棄嬰的地方說故事,那些棄嬰因為照顧的人手不足,平時只有人餵奶換尿布,完全沒有人跟他們說話,沒有語言刺激,看起來反應都很遲緩。當他們第一次被陌生的志工媽媽抱起時,他們沒有哭,只是有點茫然,身體有點僵硬。當媽媽們抱著他們圍圈圈,唱歌謠、講故事,他們眼睛慢慢跟著書,臉上開始有點表情,身體有點軟化,到後來有的會笑,有的自己爬去摸摸書。但當他們要被放回原來的嬰兒床時,他們各個大哭不願回去。第一個房間的嬰幼兒如此,第二個房間的嬰幼兒也是如此,志工媽媽們心酸心疼哭到不行。後來他們每週去一次收容中心為那些孩子們講故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