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承擔情緒勞動的情況存在已久,但情緒勞動卻是個很新的詞。當女性想要跟男性解釋何謂情緒勞動,想請他們多承擔一些情緒勞動,可能只能細數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很難說到問題的根源,而男性根本不能理解女性在說什麼,可能有的反應是: 我已經幫忙那麼多家事了,你到底還要我怎麼樣? 儘管對於男性很難解釋,但是轉頭對於女性通常只要三言兩語,對方就能馬上理解: 地上的襪子/垃圾待在地上三天都沒有人撿,他總是直接跨過去當沒看見;洗髮精快用完了/水果快吃完了總是我去補貨;小孩的學校事務/身體檢查/行程安排總得要我去處理諸如此類。考量交派任務本身也是一項需要動腦的管理工作,開口時還得考慮對方的情緒狀態,常常想完即決定還是自己做比較簡單,如此惡性循環直到下一個臨界點又為了情緒勞動而跟伴侶發生一場無奈的爭吵。
簡單來說,情緒勞動是為了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在傳統社會文化或是說迷思下,普遍認為女性具有關懷、撫育、柔順等特性,天生就是比較會這些,女孩從小就被媽媽訓練,長大被社會期待要擔任家庭、工作甚至政治環境中的情緒勞動付出者,照顧大家的各種需求。男孩?「哎呀他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啦,反正以後這些是他老婆要做」,他們被要求達到的標準一向很低,就像爸爸帶小孩出門(儘管什麼都沒帶只帶了小孩)總是得到婆媽的稱讚:「真是個好男人」、「會幫忙帶小孩你老婆真幸福」,媽媽帶小孩(儘管已經計畫周全也檢視過各項必備物品)還是不時會得到路人的指教—-「衣服穿太少會感冒」、「孩子怎麼坐不住」。
事實上兩性對於情緒勞動的天賦是一樣的,作者Gemma Hartley認為只要加以學習與練習,男性可以做得跟女性一樣好。只是男性在成長中對於情緒勞動一無所知,因此在另一半談到情緒勞動的過程中可能只接收到「你做得不夠」的訊息,自然生出反抗的言語。再加上社會氛圍並未肯認情緒勞動付出的價值(會帶來收入與地位成長的工作vs.沒有收入也無人讚賞的維持家裡正常運作+養兒育女行程,普遍認為哪個有價值?),承擔情緒勞動不僅令人覺得困難,可能也帶來沮喪,男性從潛意識中就不認為那是他該做的事。
其實女性所以想要提出這個問題,不止是要一個可以分擔家務的人,還要一個能從理解的角度(完整看到我們付出,肯定我們所做的事情)來跟我們合作的夥伴,一個能平等參與並與我們共同打造生活的伴侶。更進一步為孩子樹立一種典範,讓他們知道情緒勞動是可以平衡的,讓他們看到平等的伴侶,如何通力合作,共同承擔生活的責任,讓情緒勞動不再是累贅,以對等的方式感謝彼此付出的勞動。如果女性向男性提出情緒勞動這個問題,與其認為她是在找碴,不如說她是因為相信她的伴侶是能夠理解她的觀點,改變文化束縛的人。
如果真的無法改變你的伴侶,至少可以從重視自己內心的情緒勞動,承認情緒勞動的價值開始。我們之所以投入情緒勞動是因為我們關心,而且我們關心的事情很重要,它讓我們深入參與生活、家庭、孩子,從事情緒勞動不止是為了維持事情順利運作,也讓一切保持聯繫,讓我們所愛的人過得更好。下一步驟是區分哪一部分的情緒對自己有益,哪一部分只是追求完美,善用時間,選擇自己最在乎的事情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