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不知道孩子要在家學習多久,缺少了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同學間互相激勵,要怎樣才能燃起孩子自主學習的動機呢? 不同於我以往看的教養書中完全否定給予外在獎賞(動機),表示會消磨內在動機的看法,或是在教養現場常看到一直給予外在獎賞兩種光譜極端,<<讓大象動起來>>的作者劉繼文給了一個中間值。他一開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提供學生們外在動機(加分、雞排、飲料),到後來發現單純的外在動機會失效,但運用些方法可以巧妙地將外在動機轉換成內在動機(自尊、求知需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力量,這給了我一個新觀點。
人們容易對收集HELLO KITTY磁鐵、刮刮樂或夾娃娃機感興趣。以最後一個為例,夾娃娃機之所以誘人,是因為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如果裡面放石頭沒有人會去玩)、不可預期(好像夾到了,但到洞口會不會掉),加上保證取物(保證最後能得到物品)。學習如果能設計成這樣,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到,配上一些歡樂的氣氛,不可預期的獎勵(給孩子集點,最後是抽卡,不是一定能得到獎賞),還有保證他卡關時有解析影片可看或有同學可問,應該可以增加孩子學習動機。
坊間考卷有難易不同的版本,一般老師可能會從難的考起,發現學生考不好就改考簡單的,如果再考不好就考跟課本類似的例題。作者認為那樣作法容易讓學生提早放棄,如果順序顛倒過來,先考最簡單的,讓學生有了信心,結果可能完全不同。覺得「我會寫」,是養成自學能力的關鍵之一。另一個關鍵是覺得「我寫得完」,所以功課分量應該少量多餐。此外,學習動機來自好奇心,來自求知慾,作者努力設計問題提問,想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思考及學習,且在一貫的想法下,作者提問也抱持著「要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就要想辦法讓他答對」的心態,作法包括請學生解釋題目、澄清關鍵訊息、提供答案完整的陳述結構但在關鍵處留空或允許朋友救援等等。
如何讓外在動機轉換成內在動機,其核心也就是從人類的生理需求(給吃的、避免懲罰)出發,提升到愛的需求(認同感、歸屬感;讓學生有同學幫唱生日快樂歌、團體競賽)、自尊需求(被他人肯定、不想輸;讓學生在第八節課吃雞排、有特權如午休到辦公室聽音樂吹冷氣)、知的需求(好奇心、想挑戰、成就感;提供有獎徵答、老師有技巧提問)、美的需求(欣賞自己;學習欣賞別人與自己的優點)最後是實現自我的需求(有目標的責任感;孩子自己決定想成為世界冠軍、想回母校分享自己的故事)。起初用外在動機吸引孩子,用連續性增強給予效果較好,久了要改成間歇性增強,效果才能持續。間歇性增強指有不可預期性(像是抽卡、刮刮樂)。而滿足需求的方法要搭配給予必要支持和鼓勵,給予學生一些從外在動機轉為內在動機的話語,如學習不是為了獎品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希望大家都能幫助孩子提升自主學習能力!